陈荣华校长简介
日期:2020-04-06 09:59:21  浏览量:3970

陈荣华,男,1958年生,江苏吴江人,中共党员,中共吴江区第十、十一届党代表,省数学特级教师。青云实验中学董事长、总校长。78年参加教育工作,87年毕业于苏州教育学院数学系,95年参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中小学校长培训与提高”项目第三期全国中小学校长研修班学习,96年,华东师范大学教管系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国数学学会会员、苏州市中数会理事。从事数学教育三十年,致力于数学教育的研究,探索教学规律,确立了科研兴教、兴课的意识,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八五”期间,参与了苏州市级课题“开发非智力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九五”期间,承担了苏州市级课题“情感对初中生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十五期间,承担了省级级课题“加强情感教育,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研究” ,十一五期间,承担了省级级课题“基于情感教育的课例诊断和行动改进的研究”。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承担了省级级课题“基于课例诊断的教学再设计的研究”。通过研究,形成自己的数学特色,形成“重情感、激思维、导学法、快反馈”的教学风格,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了“情知互促型教学模式”。曾主编《爱的教育》一书,主编《读题做题与发散思维创新能力训练》、《初中数学奥林匹克基础教程》等四十多本教程、辅导用书及练习册。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等刊物上发表20多篇文章。任校长来,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依法治校,管理科学精致,以德聚人,战略目光和办学理念超前。坚信“爱学生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基石”、“人无全才,但人人有才”、“教育即服务”的教育理念。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体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观。着力打造“汇爱心教育,创特色学府,建苏南名校,立知名品牌”的现代化教育学校。曾获得吴江市双十佳校长、吴江市劳模、吴江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苏州市名校长、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苏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个人等称号。

陈荣华教育心语:教育如果没有爱,实在不能算是教育;教师如果没有爱,实在不算是称职的教师。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火炬,使学生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教育要做到“两个坚持”——坚持为学生的“理解”而教,坚持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教育要做到“两个不能丢”——辩证法不能丢,中国自己的教学特色不能丢。要在基础扎实和能力创新中寻求教育互补,要在继承传统教育和追求现代教育中发展教育,教育的本质说到底是让学生学用终身。


附:特级教师专访

追求爱的教育

               ———访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陈荣华

            

问:“情感教育”作为青云中学的办学特色,在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您又主持了“加强情感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的课题,您对“情感教育”研究颇深,据说,您在情感教育中构建情知互促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您能具体给我们说说吗?

答:在数学教学中,我要求教师从学生、学科以及自身的特点出发,以探索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为突破口,去构建情知互促型教学模式,除了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所蕴涵的情感因素进行教学外,我还用了以下几条策略进行教学:

第一个策略是以“三个带进”优化教学氛围

走进数学课堂,我要求自己做到“三带进”:一是把激情带进课堂。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上好每一堂课,不管身边有多少事务没有完成、也不管自己遇到了多大的困难,决不把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二是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微笑教学,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我在长期的数学实践探索出了“三笑”教学法:即在课堂教学中,一笑在课始,渲染气氛,二笑在新授知识形成时,用一个形象比喻,掀起波澜,调节气氛,三笑在巩固练习的评讲时,肯定好的,幽默、巧妙地指出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三是把趣味带进课堂。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的趣味性,通过实物展示、表演模拟、相互讨论、开展竞赛、引进电教等手段,使教学过程始终充满了生机和情趣。

第二个策略是以爱心施教融洽师生的关系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师要“爱满天下”。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唤醒学生的爱心、萌发学生善良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首先要尊重。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的个性。其次要理解。要学会转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要求、动机、思想、感情。对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障碍、产生的失误予以充分的理解,特别是能够容纳学习困难学生在认知上的错误,耐心地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习困难生不断地进步。另外要期望。教师的期望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要把学生视如子女,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微笑、点头,来表达对学生期待,可使学生受到鼓舞,形成向上的学习态度。

第三个策略是以启发性问题引发学生思维

“学起于疑”,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提炼出有深度且有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每一堂课提出一个核心问题,使学生对本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并带着这个问题去自学教材,分析探究,寻找结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重视以问题去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第一步,问题的设计做到“低起点、分层次、能发散”;“低起点”就是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能“跳一跳,摘果子”;“分层次”就是围绕一个核心内容设计系列性问题,这些问题面向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能发散”就是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的认识。第二步,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回答予以鼓励性评价,即使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给予鼓励、引导,从而消除可能产生的对学生积极思维的抑制因素。

 第四个策略是以多通道强化教学信息的反馈

 为了及时地反馈教学中师生间的信息,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提高45分钟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察言观色,了解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调整教学方法,一般而言,在讲授新知识时,如果学生出现瞪大眼睛、期待讲述的神情,就表明学生学习有了疑惑,出现了障碍,教师就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放慢速度;要精于提问,教师把问题分成难、中、易三个层次,分别向好、中、差三种程度不同的学生提问,从而获得丰富的反馈信息;要多在课堂上巡视。课堂巡视是教师获得信息反馈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在巡视中,教师不应“走马观花”,而是“下马观花”,接受学生的质疑并进行适时辅导;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了解好、中、差三类学生,以发现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另外要当堂训练。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把学到的新知识迅速转化为能力,必须加强当堂训练。教师每堂课授课包括教师的讲授、提问,学生的思考、答问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留给学生当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通过设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当堂反馈学习情况,当堂对学生认知中的问题进行矫正。这样,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做到“堂堂清”,不留尾巴,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第五个策略是以指导学法引导学会学生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而“教学生学会学习”是达到“不教”境界的主要途径。为此,我在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传授知识与指导方法有机结合的过程。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形成序列,同时强化反思,自我矫治。学生是否具有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是否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一方面通过课堂的训练来帮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的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作出调整;另上方面要求学生及时完成老师精心挑选的课后作业,并写学后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及时矫治。让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一个阶段后,对错题进行归纳,寻找症结。这样,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中,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提高了。

问:在情感教育中,您形成了“重情感、激思维、导学法、快反馈”的教学风格,能谈谈您是如何把情知互促型教学模式运用于数学教学的吗?

答:根据情知互促性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从我们学科及学生的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初步构建起了数学学科的“导学讨论式”的教学。“导学讨论式”教学,就是充分调动学生课堂上学习积极性,激发其高昂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引导在学生讨论与探索中发现知识、应用知识。

    第一步:导

 由已学知识的复习开始,教师出示与本节所学知识点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

 导入要从教材内容整体结构出发,联系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具体情形及相关问题,抓住线索,展开教学过程。善于运用动力变化的观点,抓住数学教学学科研究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组织教学过程,可引发学生迫切的学习需求。

    第二步:学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独立观察、分析,结合阅读进行思考,可采用同桌、前后桌讨论,有时也可全班讨论的方式对数学新知识深入感知。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巡回点拨,进行个别辅导,激励强化,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精神。

    第三步:议

在学习过程中,各人达到的程度有所不同,形成的见解结论正确与否有待评判。因此,迫切需要一个表达、合作、探讨的过程。这里的议先应先让学生提出,使学生的议既贴近他们自身,又运转在教师设定的轨道上。当然,当学生的议产生困难时可由教师启发,然后再由学生议。教师在议中要善于引导与启发,点拨与设疑相结合。要在师生间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关怀的关系,学生间建立起团结协作、互尊互爱的关系,以师生情、同学情来育情。

    第四步:结

传统的教学是由教师作最后小结,本模式中的小结在讨论结束后进行。做法是推选学生将议中既典型又正确的结论加以小结,教师酌情点拨、补充和升华,适当评价。

我提出“导学讨论式”的教学,并不希望以模式化的教学来加以推广,而是以一种必要的模式指导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具体的教学,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风格,正所谓教学有模,教无定模,贵在得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多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重情感、激思维、导学法、快反馈” 的课堂教学特点。

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您的几十年从教生涯中,您是如何挖掘每位学生的数学潜能的?

答: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夯实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让每位学生人尽其才。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等智力因素和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多年数学实践使我体会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显得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它伴随着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促进或促退、调节、补偿和催化的作用。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数学如果不注意对学生的兴趣培养,那么学生就会由于内容抽象,运算繁杂而感到乏味,甚至造成厌学。在课堂设计中,我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兴趣培养。

   第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常常采用设置疑问和障碍;解决常见的生活或生产中的问题;设置情境让学生作出猜想;介绍数学家的故事等方法。例如,我在教两圆的位置关系时,预先制作两个圆形硬纸板,让两个同学上来拼出所有位置不同可能情况,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总结回答。学生明确概念后,再设计联系实际的问题,让同学举出在日常生活中的两圆位置关系的例子。

第二,引起学习中的悬念。悬念是一种引起学生对事物关切的情境,置身于这种情境,学生渴望得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答案,认知兴趣也就油然而生。我常常在导入新课或结束新课时设置悬念。例如,在上“用求根公式因式分解”这一课时,就这样引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因式分解题x2-9x-18,哪个同学会做?粗看人人会做,大家都举手争着要回答,但过了一会儿小手却都放了下去,他们觉得不会做……。这样设置悬念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就成为一种需要,学生也就感兴趣了。

第三,给予成功的满足。人的任何一个有目的活动,都有要求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活动取得成功,愿望达到的时候,就感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甚至喜形于色。这种满足和兴奋,又产生一种追求继续得到满足的需要,产生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反之,如果在活动中屡遭失败,就会感到失望和痛苦,久而久之,就会对活动产生厌恶情绪和消极态度。在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设计的问题要求低一点,让学生初战告捷,以增强信心。如果设计的问题过高了点,也想法诱导启发,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

其次,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意志。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可以引起和发动个体的学习活动并指导学习活动向某个目标进行。而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排除各种干扰,集中精力,沿着这个目标坚持不懈,不畏困难地奋进。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或明确的学习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每个学期,在开学的几堂课总是要讲讲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从海湾战争的空对空导弹,就需要准确地计算出导弹每时每刻在空中的位置,需要数学,我们将面临着信息社会,少不了计算机,而计算机又要用到数学。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期望。合理的期望是顾及到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以及环境因素,学生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希望和要求。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期望。每次接到一个新班总是及时分析资料,摸清每个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找各个同学谈话,提出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并让他们持之以恒,培养坚强的意志。

及时反馈。反馈就是将学习结果提供给学习者,学习者得到反馈的信息后,对学习动机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它可以一方面使学习者及时了解学习的成功与错误之处,使他们能主动地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如果学习者知道对所做的事情获得成功,会提高他自愿做这件事的频率以获得愉快的结果。如果学习者知道他没有学好,也会促使他在以后的学习中要认真做好,以避免不愉快的后果再次发生。当然对后者,及时找他们谈话,一方面指出不足,另一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及建议,培养学生非要学好数学的坚强意志。

由于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扎实,基本技能得到了强化训练,学生的成绩迅速得到提高。可以不夸张地说,在我的班上没有差生。

问:“情感教育”是您课堂教学的核心,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您对数学课堂的思考更深刻,做到与时俱进,提出“两个坚持”,即为学生的“理解”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两个不能丢”,即辩证法不能丢,中国自己的数学特色不能丢。对此,能谈谈您的理解吗?

   答:《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设定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认为这样的课程理念是正确的,对新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实际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也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回顾反思,我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总的来说是“两个坚持”与“两个不能丢”。“两个坚持”就是坚持为学生的“数学理解”而教,坚持为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而教。这是因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教育实践的本质说到底就在于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数学理解则又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两个不能丢”就是在建立数学课程的理念时,辩证法不能丢和中国自己的数学教学特色不能丢。这“两个不能丢”,我认为可以作为对数学课程新理念的补充。所谓“辩证法不能丢”,就是在建立、把握、实施、评价新课程的理念时,辩证法不能丢。有言道:“真理往往在两个极端的中间”。当今,寻求数学教育的东西方平衡,已成为全球性的共识;寻求扎实基础和创新能力互补,则是国际数学教育界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对于第一线的数学教师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就要防止顾此失彼、矫枉过正,而要寻求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平衡;谋求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协调,要求知识和能力并重;力求“双基”与创新融合;探求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追求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所谓“中国数学教学特色不能丢”,就是在继承数学双基教学传统优势的前提下,重视促进学生的创新和发展,以求双基与创新的适度平衡与有机融合,双基教学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一大特色,我国学生的基础最扎实是值得赞赏的,也是全世界公认的。“数学双基教学”作为一个特显的名词,其内涵不只限于双基(即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本身,还包括在数学双基“上的发展。诸如,启发式、精讲多渗透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开放题教学等,都已属于”发展“的层面,却又和“数学双基”密切相关。

这里,就变式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深刻感受。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美国当代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变式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是激发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两件法定,这是因为“学习源于变异”、“数学思想方法是引导学生正确思维的指路明灯”。长期以来,我与我校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与数学竞赛培训中经常运用这两件法定,取得实效与长效,在培养学生的教学素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常常采取变换问题的形式变换思维的角度等训练手段,使学生学会一题多变、一题型多解,以开阔思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还运用教学思想方法启发或指导学生探寻解题思路。

附:例1:已知  正数abcABC满足条件

a+A=b+B=c+C=K

求证:aB+bC+cA2

证明:∵K3=a+A(b+B)(c+C)

         =aB(c+C)+bC(a+A)+cA(b+B)+abc+ABC

         =(aB+bC+cA)K+abc+ABC

         >(aB+bC+cA)K

       aB+bC+cA2

教学时,教师如果只给出上述解法,则学生能理解证明的正确性,但会感到证明方法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由于不明白证明思路的来源,学生就不可能从教学中得到应有的收获。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讲思维结果,更要讲思维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比如,可以从上例式子中对称的思考上引导学生发现解法。假设字母abc以及ABC分别依次作轮换(即abca, ABCA),则已知条件作为整体在所说轮换下保持不变,这是所谓的“轮换对称性”再看本证式,左边具有所说的对称性,但右边K2中的K,无论用a+Ab+Bc+C中的一个或任两个代入,所得式子的对称性均遭破坏,从不对称的右边分离出对称的左边,显然不易成功。基于和谐性的考虑,启发我们可用(a+A(b+B)(c+C)代替K3,此式具有很好的对称性,凭直觉,从中分离出aA+bB+cC应当可

如果从数形结合的观点上引导学生从几何背景上分析条件和结论的式子结构特点,则可得如下图证法:

如图,构造一个完全符合题目要求的等边三角形PQR,利用面积关系

SLRM+SMPN+SNQLPQR

也可证得结论成立(略)

2:求证:在正整数集内,方程

x1+x2++xw=x1x2xw 至少有一组解

这是一道非常规题,无法用常规方法求证,但是,如图特殊化思想来考虑,则就迎刃而解。

证明:当n=1时,x1= x1 在正数和集内在无数组解;

      n=2  x1+x2=x1 x2,则x1=x2=2,就是一组解;

      n=3  x1+x2+x3=x1 x2 x3,则x1=1 x2=2 x3=3就是一组解;

 n=n时,x1+x2++xw=x1x2xw,则x1=x2==xw-2=1,

xw-1=2, xw=n即是一组解

证毕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个称职的数学教师教给学生是知识,一个素质的数学教师教给学生的是方法,而一个优秀数学教师教给学生的是使人“学用终生”的思想方法与启人智慧的变式训练。

问:您是一位学校的管理者,又是一名数学特级教师,在多重角色中穿行,事务繁重,但您从未放弃对您的数学课堂的研究,始终把科研兴教放在首位,请就学校教育科研谈谈您的认识和打算?

答:本人于1978年当数学教师,回顾二十多年来,我们青云中学与我自己在教育与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过程,我深深感到教育与科研的重要性。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教育与科研显著的发展、壮大的两根支柱;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教育与科研是教学生命的两大源泉。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它们是切实、有效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两个重要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数学教育领域内,各科教育观念必定会出现冲撞,因此,数学教育必须成为以研究为基础的职业。数学教师应该是有目的性的的实践者,又是有自觉性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才能从繁忙的日常工作、单纯的解题训练、各自的狭隘,重复的“机械运动”这样的怪圈中走出来。我是一名学校的管理者,又是一名数学教师,深知任重而道远。为了学校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了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必须更加实实在在地抓好教学与科研这两者,两者都要硬,特别是科研先要硬,我决心把教育科研作为全校工作的龙头工程,常抓不懈,并且将它成为每位教师的共同行动,实现    从经验型教师走向科研型教师这一共同目标,把青云中学办成一所科研兴校、优质高效的重点中学。就数学学科而言,打算如下:

1.充分发挥我校数学教研组在教育科研中的组织与引领作用。

由于新教学课程实施对数学教师乃至整个数学教研组提出了挑战,同样地也为数学教研组增添新的活力和新的内容。因此,需要数学教研组转变工作方式,更新工作内容,以促进教育科研与数学教师专业化成长。当前,应以适应新教学课程,促进教育科研与数学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数学教研的重要目的;以学习与研究新教学课程理念,反思传统的数学教学结合数学教研的主要内容;以案例研究作为数学教研组的重要活动形式,以师生的数学理解与有效的教学设计为重点研究课题;倡导灵活多样的合作学习、研究和交流,激励人人争当研究者,个个都能出成果。

2.美国案例教学专家朱迪•舒尔曼教授认为:“案例讨论有助于参与者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能够培养教师灵活的教学理解和判断能力”。因此,案例研究应该成为一线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重要方式,其研究成果既有学术性,又有实用性。我们要抓紧时间,总结与积累优秀的数学教学案例,争取成册出版,以此作为我们青云中学教学教育形成特色的重要标志。

3.当代美籍教学大师陈省身说过:“教学就是理解”,理解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也可以说是首要的目标。因此,数学理解已成为继“问题解决”之后当今世界教学教育各界所关注的中心话题,同时,又是我们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大热点。我认为学生的数学理解是数学课堂的中心,而数学课堂又始于教师的数学理解,换句话说,就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始于教师的数学理解。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面向数学理解,促进数学理解。数学理解与教育设计两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青云中学将理解与教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研究领域,我期盼随着这一研究能得到反复验证与深入思辨,取得科研与教学双丰收。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举报电话:0512-63760688 版权所有 ©吴江区青云实验中学(2020版)|地址:吴江区桃源镇华盛大道988号 |总机:0512-63760688 苏ICP备2022047387号